2018-2019年全国公告水泥产能置换方案28个,涉及水泥熟料产能5154万吨,压减产能1292万吨,有效遏制了新增产能,引导了资源要素有序合理流动。
噪声污染举报中,反映工业噪声污染的举报最多,占噪声举报的61%。从各地区不同渠道举报数量看,广东、重庆、河南等地举报总量居前,重庆、河南、上海等地电话举报占比较高,广东、河南、江苏等地微信举报占比较高。
其次为住宿餐饮娱乐业和化工行业,分别占15%和9%。大气污染举报中,反映恶臭异味的举报最多,占涉大气举报的45%。其中,电话举报量同比下降40%,网上举报量同比下降56%。重庆、陕西噪声污染问题在当地相对突出,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2%,重庆主要反映建设施工噪声污染问题,陕西主要反映工业噪声污染问题。水污染、固废污染、生态破坏和辐射污染举报分别占15%、9%、3%和1%。
此外,从行业类型来看,9月公众反映最集中的行业为建筑业,占39%。其次为反映工业废水污染的举报,占29%。全省范围星级宾馆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
到2025年,全省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底前,哈尔滨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县城建成区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的书店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方案中规定,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禁塑时间表2020年底前全省范围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推动形成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省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2025年底前全省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近日,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黑龙江省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全省地级以上城市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全省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2022年底前全省范围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全省范围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全省范围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黑龙江省印发的此方案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严格落实超薄塑料购物袋、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废塑料进口相关禁限要求
生态涵养区是首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城市大氧吧和后花园。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推动适宜的重大活动、重大项目在生态涵养区落地。同时,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区人民政府还应当挖掘生态涵养区文化资源价值,推动建设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文化、旅游、生态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有关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功能定位、自然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的适宜功能和产业。不仅如此,条例草案还为生态涵养区发展新兴业态指明了方向。一旦对生态涵养区的生态造成破坏,将按平方米进行处罚,每平方米拟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造成生态破坏,每平方米拟最高罚5000元不过,一旦对生态涵养区造成生态破坏,则将按平方米进行处罚。社会公益组织可以依法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
因实施污染环境、破坏行为造成生态涵养区生态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条例草案提出,在生态涵养区从事开发土地、矿藏、筑坝、修路、建设等活动的,应当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造成生态不利影响的,应当及时进行生态修复。
9月23日上午,《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获取生态涵养区相关信息,对破坏生态系统、损害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控告。
条例草案提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生态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养、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智慧物流、数字经济、科创智能等适宜生态涵养区的新兴业态发展。青山绿水既要保护也可合理经营只要符合条件,生态涵养区的青山绿水,也可以合理经营,走绿色发展之路。条例草案提出,本市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投资、捐赠、志愿服务、科普宣传等方式,参与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实现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和监察机关应当接受举报、控告并依法核实处理。
市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会同政府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生态、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统一发布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客观、准确反映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到生态涵养区的保护中。
生态涵养区环境如何?大气、水、土、噪声多要素一网监测生态涵养区包括哪些区域?记者了解到,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房山两区的山区。全市约80%的林木资源、60%的水资源、65%的湿地均位于该区域。
条例草案提出,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推动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符合条件的生态资源资产化、可量化、可经营,通过资金支持、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支持力度。否则,一旦造成生态破坏,将由生态环境部门处每平方米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有关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起生态破坏或者污染损害赔偿诉讼生态涵养区环境如何?大气、水、土、噪声多要素一网监测生态涵养区包括哪些区域?记者了解到,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以及昌平、房山两区的山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获取生态涵养区相关信息,对破坏生态系统、损害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控告。全市约80%的林木资源、60%的水资源、65%的湿地均位于该区域。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推动适宜的重大活动、重大项目在生态涵养区落地。条例草案提出,在生态涵养区从事开发土地、矿藏、筑坝、修路、建设等活动的,应当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造成生态不利影响的,应当及时进行生态修复。
不仅如此,条例草案还为生态涵养区发展新兴业态指明了方向。9月23日上午,《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
因实施污染环境、破坏行为造成生态涵养区生态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青山绿水既要保护也可合理经营只要符合条件,生态涵养区的青山绿水,也可以合理经营,走绿色发展之路。